以下文章来源于艺术的知与行 ,作者置目艺术
艺术的知与行.
行走的美术馆 / 世界很大,我们一起来看看
# 行走的美术馆 #
Vol.143 古人如何过中秋
全文字数:3893
阅读全文需要约: 14 分钟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人们最思念亲人的日子和团圆的日子。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将至,已经被节日的热闹氛围感染了,不妨穿越千年,看看不同朝代古人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佳
节
唐朝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中秋节虽起源于上古时代,但真正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始于唐朝。中秋赏月的活动在唐朝最为盛行,唐玄宗还曾下令在池旁修建百尺高的“赏月台”,作为赏月之用。
每当夜幕降临,玉兔东上,皓月当空之时,千家万户就会在自家的庭院、院落或草地上摆下食品桌,全家围桌而坐,在清澈的月光下,边赏月,边饮宴,边叙谈。对于文人骚客,饮酒的同时不免作诗吟诵,发思古之幽情,怀亲友之心绪,这就是所谓的对月。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代双鸾月宫蟠龙纹镜
除赏月之外,唐朝人还会举办“拜月仪式”,尤其是指“女子拜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这便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拜新月》中所描述的关于女子拜月的场景。每逢中秋夜,女子们都会在香案上摆好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始于唐朝,唐《洛中见闻》中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这是最早关于宫廷月饼的历史记载。但民间是否也开始流行吃月饼,无从可考。唐代是中秋节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疑似唐朝月饼的壁画(局部)
佳
节
宋朝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充满仪式感并热衷于过节的宋朝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天,他们赏桂观潮、拜月燃灯、歌舞庆祝,十分快活。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这一天,酒楼、店家都会重新布置一番,拿出新启封的好酒来卖,果铺前更是堆满了新鲜佳果。夜市人马喧闹,百姓们登上楼台观月,一些富户人家则会在自家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同时摆上美食、安排家宴。即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在月下欢度中秋。
宋 马远 《月下把杯》
赏月之时,宋代人还融入了燃灯的风俗。“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到了近代,燃灯的风俗依然延存下来。据记载,在广东,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开始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到了中秋夜便会点亮灯笼挂于家屋高处。
宋朝在苏浙一带,还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流传至今: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月圆时分,海潮涌至,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就曾描述过这一气势恢弘的现象:“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宋 佚名 《拜月图轴》局部
佳
节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因时代变化,社会现实因素突出,人们对庆祝节日兴趣更加浓厚。赏月时的抒情性与神话性减弱,人们逐渐更加渴望团聚,健康,幸福。明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到了明朝,中秋习俗开始重视拜月和团聚。拜月需要祭品,中秋时节正好瓜果上市,庄稼收获,所以用瓜果与粮食做贡品,中秋标配的月饼应运而生。因为中秋月圆,所以贡品也要圆形,“其祭果饼必圆”。这样的圆饼象征圆月,所以会在上面印一些图案如嫦娥、玉兔等,并且因为是贡品,要做得更加精美,便与其他日常食品区别开。
在祭月之后,民间有分食祭品的习惯,自然要把月饼吃掉。之后,拜月的习俗淡化,月饼的地位反而提升,就这样,吃月饼转而成为中秋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明嘉靖年间的月饼木模
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色香味俱佳,不仅配料丰富,还绘有不同的图案,把人们对于神话传说中的美妙境界绘制出来。清人袁枚是五仁月饼的“迷妹”,他在《随园食单》中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清 陈枚 《 琼台赏月》
发展至今,古人与我们过中秋的基本形式没有太大变化,赏月吃月饼祈愿好远,是亘古至今不变的习俗。
中秋佳节即将到来,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看看古代人中秋佳节都在干什么吧
赏月
提及中秋,自然少不了赏月。但同样是赏月,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赏玩喜好。
如果你遇上知己良友来访,可能会月下相伴小酌,把酒言欢。“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盃。”
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纵25.7厘米 横27.6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五卷
如果你穿越成了一位长者,可能会带着自己的童子,在洒满月光的沙堤上,静静地赏月,听秋风的低语。
宋 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纵29.1厘米 横2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三卷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还为你准备好了赏月地点全攻略!桐阴下执扇玩月、瑶台步月吃酒饮食、高阁聚会吟诗赏月、汉宫观月思故土亲人,总有一处适合你!
宋 佚名《桐荫玩月图》 纵24.0厘米 横17.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一卷
宋 陈清波《瑶台步月图》纵25.6厘米 横2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一卷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十二开(之中秋)》纵37厘米 横3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清画全集》
清 袁耀《汉宫秋月图》 纵182厘米 横124.5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入编《清画全集》
拜月祈福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人认为,日为天,月为地,丰收季的八月,要感谢来自大地的恩赐,于是有了“秋祀”,祭月则是“秋祀”的一项重要活动。每逢中秋,各地都会举行祭月仪式,家家户户拜月祈福。
五代 佚名《浣月图》纵77.2厘米 横50.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四卷
如果你碰巧穿越到临案焚香的侍女身上,还能亲临浣月现场,看古代侍女捧奁荷琴,仕女欠身取水涤珠,对月祈福。
明 杜堇《祭月图》纵125.8厘米 横81厘米/纵125.5厘米 横60厘米 4-02 中国美术馆藏 入编《明画全集》 浙派
足够幸运的话,或许你还有机会看见古人面向皎月所在之处,设案拜祭,桌上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月饼、月果。
画寄绮思
千百年来,丹桂飘香、玉露初凉的中秋之夜寄托了古人无尽的浪漫绮思。“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吴刚伐桂月宫中,年年如此无休止;唐明皇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兴起而作《霓裳羽衣曲》。
明 陶成《蟾宫月兔图》 纵193.2厘米 纵106.4厘米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明画全集》 浙派
清 李世倬《桂花月兔图》 纵16.5厘米 横49.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清画全集》
尽管古人无法像今天一样登月探险,但他们从未停止对月球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位画工了得的高手,穿越过去,或许也会和古人一起,在月圆之夜,藉着白兔、丹桂描绘苍穹之上令人心驰神往的月宫。
酌酒吃月饼
宋朝人爱放假是出了名的,一年间竟然有76天的公休假期,而兴盛于宋朝的中秋节,他们自然是不会错过的。
汴京的街市上,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八月份正是各酒务、酒库新酒上市之日,因此中秋节前,各个酒店都会装饰一新,贩卖新酒,到八月十五这日中午前,往往酒家的酒都售完了,便放下酒帘子,不再做生意,回家欢度佳节。
月饼从宋代开始流行,是中秋餐桌上的主角,宋代宫廷中秋流行吃宫饼,民间称之为小饼或者月团。生活家苏轼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有节就有酒,即使为陋巷贫窭之人,仍“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酒类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在宋朝得到了极大促进。宋人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纪事》等书,都对宋代酒业发展做了很详细的记载。《清明上河图》上面也绘有百姓当街沽酒,酒肆饮酒,瓦肆听唱饮酒的热闹场面。中秋节前数天,各酒店就出售新酒,人们争着购买。
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在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质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朝普通百姓喝的酒价格并不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春天酿造,秋天出售的酒叫"小酒",小酒分成二十六个等级,最低档五文一斤,最高档三十文一斤;冬天酿造,夏天出售的酒叫"大酒",大酒分成二十三个等级,最低档八文一斤,最高档四十八文一斤。
中秋节不吃月饼,那么老百姓吃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宋代无论南北中秋夜都要喝点“玩月羹”,具体做法史书没有明言,但应该只是一种普通的汤饭而已吧。此外,时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临江观潮
宋 佚名《观潮图》 纵23.7厘米 横25.4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六卷
宋 李嵩《月夜看潮》 纵22.3厘米 横2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四卷
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每年中秋之时,钱塘江潮涨,海水沿喇叭形的钱塘江口逆江而上,浩浩汤汤。登高观潮,看“玉域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也就成为了继赏月外又一大中秋盛事。如果你穿越到宋代,说不定还能遇见李嵩,一睹惊世名画的诞生。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宋 李嵩《钱塘观潮图》 纵17.4厘米 横83.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入编《宋画全集》第一卷
《念奴娇-中秋》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站在高楼,凭高望去,只见长空万里一碧如洗,没有一丝云层留下痕迹,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在天上飞着,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清光照射之处,深秋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中。
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着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就像处在清凉的国度。江山如画一般美丽,望过去,月影朦胧,树影婆娑,历历在目。我喝醉了,拍手唱歌,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和我对饮,我,影子和明月成为三位客人。我在月下起舞,徘徊,享受清风明月和玉露,甚至不知道今夕何夕。我便想乘风离开凡俗的世界,翻然归去,何须借用大鹏的羽翼。我飞升到明月的水晶宫中,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向往。
千年共此明月光
万里清辉万里同
值此佳节
祝您中秋快乐
人月两团圆
中秋佳节再次如约而至。
月朗风清,总是能寄托人们更多美好的情思。中秋即是团圆,这一天,人们的思乡之情被毫无保留地释放,许多游子回到家乡,只为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这一天,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愈加浓烈,卸下工作或学业的压力,或是旅游或是聚会,心中皆是美好。
原标题:《中秋特别篇 / 古人如何过中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