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探秘 | 电视佛和盘中鱼

艺术24小时

艺术家:山口胜弘、白南准、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饭村隆彦、久保田成子、朴铉基、金顺基、王功新、鲍蔼伦、陈劭雄、耿建翌、朱加、袁广鸣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1日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展览主办:OCAT上海馆

展览协办: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策展人:金曼(Kim Machan)

关于展览

2020年12月日至2021年3月21日,OCAT上海馆将举办媒体艺术研究型展览“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Refocusing on the Medium: The Rise of East Asia Video Art)。自1965年可携带式摄影机索尼Portapak在日本首次出现以来,艺术家们不断从录像这一全球性媒介中获得灵感。随着相关艺术作品及学术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录像艺术的展览在过去十年间于亚洲各地出现。这些展览不仅为录像艺术史的研究扩充了材料,也推动着实验性录像媒介在国际间的交流。本次展览将汇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重量级媒体艺术家的作品,意在重新审视艺术家在东亚录像艺术逐渐兴起的过程中创作方式的变化,以及跨国性媒体艺术在社会历史梳理中所做出的贡献。

可携式摄影机索尼Portapak

60年代初,从白南准(Nam June Paik)在美国以电视机为主体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开始,东亚艺术家便开始利用这种非特定性的媒介,进入到新的跨国艺术交流中。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录像艺术实验跨越了各大洲和文化领土,在工业化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出现,成为第一个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媒介。

白南准,《电视佛》,1974(2002)图片由Nam June Paik Art Center提供,图片版权归Nam June Paik Estate所有。

本次展览的入口处便是白南准最具代表性的录像装置作品《电视佛》[TV Buddha, 1974 (2002)]。一尊佛像和一台电视机之间由摄影机连接——电视机上播放的画面是摄像机实时摄取的佛像打坐的录像。《电视佛》人与外物的对望,是一场古今对谈、东方与西方的会晤。将生动诠释新媒体艺术的在场性的同时,极具禅意。

山口胜弘,《宫娥》,1974-1975。

其他参展作品包括山口胜弘的《宫娥》(Las Meninas,1974-75),这件在1975年第13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包含闭路电视、六台视频显示器、以及两幅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17世纪的同名绘画的全尺寸复制品,继而使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1966)中对这幅画作进行的分析成为现实。小野洋子(Yoko Ono)的作品《天空电视》(SKY TV,1966-2020),利用闭路电视将天空的概念转化,变为眼前的触手可及。王功新的闭路电视录像装置《两平方的有效空间》(Two Square Meter Space, 1995-2020),通过颠覆和打乱雕塑空间,挑战了传统的透视和感知规则。金顺基(Soungui Kim)的作品利用录像设备的便携性、录制和重录功能,以唯有录像才能做到的方式,对线性时间进行了干扰和解构。这些艺术家对录像艺术独特的可能性及媒介特质进行了堪称典范的探索,在解构屏幕空间的同时,将物质载体的现实和录像媒介的幻象结合。

小野洋子,《天空电视》,1966-2020。

王功新,《破的凳》(局部),1995-2020。

金顺基,《银河之音》,1988。

袁广鸣,《盘中鱼》,1992。

展览“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崛起”将从早期东亚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中重新审视录像艺术的兴起,这些作品在后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语境下,对植根于特殊环境中,具有独特媒介性的录像艺术展开了实验。

关于策展人

金曼是亚太媒体艺术(MAAP - Media Art Asia Pacific)的创始人,曾在澳大利亚及亚洲地区开展一系列策展项目,其中包括在2014-15年于上海、广州、首尔、布里斯班和悉尼多地巡回性展览——“海陆空:重访录像艺术的空间性”;并曾策划包括张培力、王功新、席帕·古普塔、郑然斗、张怡和大卫·凯利等艺术家的个展。2016年,她联合策划了展览“张培力:从绘画到录像”,同时作为撰稿人参与了展览同名出版物的出版,该出版物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发行。金曼目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东亚录像艺术兴起方向的博士论文研究。

原标题:《新展探秘 | 电视佛和盘中鱼》